(她说)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想参与你的成长
发布日期:2021-01-21 浏览次数:897
一个叛逆的孩子
一定是一个“饥饿”的孩子,
她的很多期待——
如被理解、被关注、被允许、被欣赏等
一定没有得到满足;
一个太听话的孩子,
一定是一个“压抑”的孩子,她认为不听话是危险的,
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刚下车,就看到一群人,本来因为疫情的原因不想过去看的,但是人群中传来了女孩子的哭声和围观人的指责声,刚走进就从人缝中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掩面朝下地趴在地上,鬓角的白发突兀地夹杂在黑发中,由于面部朝下所以看不见表情,但她一边哭一边央求周围的人:“怎么会这样?其实她从小都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费心的孩子,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父母说一,她不说二。现在是我的错,没有教好,你们不要再指责孩子了。”蹲在她身边的一个小女孩儿,约莫十五、六岁的样子,应该就是她的女儿了,学生头,圆圆的脸,戴了一副镜片很厚的眼镜,一边哭,一边嚷道:“我就是不听话,就是叛逆,那干嘛还不让我走?”当然,这些话换来的是周围人更严厉的指责了,因为围观的人多数已经为父、为母,他们的立场没办法不站在这位母亲的立场上。
看到这一幕,我鼻子猛地一酸,眼泪差点出来,包括我现在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泪也是在眼眶里的。因为这些是我经历过的,谁的青春不叛逆?好在现在的我已经能体会到做母亲的无奈,她想走进女儿的世界却无门可入,她的女儿现在虽然嚷嚷的很大声,但是内心已经被母亲感化,因为,真正的叛逆都是无声的。此刻,没有人比她更心疼被自己气到躺在地上的妈妈了,只是内心的倔强和自尊驱使她用另一种继续叛逆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懊悔。想起小时候我每次逃课,妈妈都会跑到学校去,但她从来不在外面训我,一方面我妈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我的自尊心吧。因为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我知道这对母女此刻更想有自己的空间去解决问题,我本来是个很腼腆的人,但那一刻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把周围的人驱散了,当时还为自己的行为自豪了一会儿呢。
后来,我就特意查了一下叛逆的具体含义:叛逆,汉语,离经叛道忤逆的合并词汇,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这让我想起了闫妮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里讲述的母女俩的相爱相杀,就是叛逆期的少女和母亲之间的战争,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而孩子却承受不了,里面母亲的一句话很经典“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是想参与你的成长。”可是,不知道怎样和叛逆期时的孩子进行沟通好像是每一位中国母亲的通病。
16岁的年纪最需要家人做什么?是鼓励,而不是指责;是信任,而不是质疑;是实在的指导,而不是大话满满的心灵鸡汤;是真心的关怀,而不是看热闹的刨根问底。
然而,我们所得到的的好像恰恰相反。我们面对现实,无力却软弱,它是一种大的环境,指责、怀疑、冷嘲热讽、威胁类的话语仿佛深深植根于中国家长的语库中,往深了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为这样就能管好孩子。中国孩子最最缺什么?第一,自信。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指责教育,做的不好就是糟透了,做的好就是还得继续努力。第二,爱好。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被家长牵着、拖着、拉着走。所以,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自己究竟要什么。说这些,并不是说中国式教育没有它的优点,只是觉得我们的物质比较充裕,但是精神上还是比较荒凉。有时候,父母只是表达对我们的关心而已,却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状态下,对你的学习情况横加评论、且多为质疑与指责;在对某些问题如早恋本身价值观不正的情况下,刨根问底刺探隐私以强行灌输本身是错的价值观。
愿我们不再是这样的父母。
(电石厂 李文莉 阡陌编辑)
- 上一篇:(脚步)岁月不待人
- 下一篇:(家事)想和师傅说的一些话